地名由來

 

(請點選圖中紅色地名即可得知由來)

台灣堡圖景尾局部圖面

明治三十七年(1904)台灣堡圖景尾局部圖面

 

文山堡:原名拳山堡,範圍包括今景美、木柵、深坑、新店及石碇部份等地。光緒二十年(西元1894年)地方士紳認為名稱不雅請求改為「文山秀氣」之文山堡。

【回到頁首】 

內湖庄:在閩南語中「湖」即盆地的意思,由於木柵地區三面環山,中間又有景美溪穿過,故將其稱為「內湖」。乾隆年間進入木柵開墾人數漸多,始闢為莊。今順興老一輩仍習慣稱當地為「下湖」

  【回到頁首】 

中崙尾:原名「頂崙尾」,與下崙尾乃是同一條山崙線,向南行向之尾端而取為地名。頂、中、下崙尾,總名「崙仔尾」。自明道國小運動場處,向南至忠順廟處為頂崙尾。自明道國小運動場處向西至興隆路處為「中崙尾」。再向西至光明路為「下崙尾」。日據時代編地籍地目,改頂崙尾地段為中崙尾。原中崙尾地段,今下崙路以南之地,與原下崙尾地段之地,編為下崙尾。下崙路以北,木柵路二段二巷以東之地,編入馬明潭地目。

【回到頁首】 

 

下崙尾:與中崙尾為同一條山崙線,向西行向之尾端而取為地名。

【回到頁首】 

 

牛埔:今安康社區、明道國小一帶山坡,昔日馬明潭一帶山崙地高亢,先民墾拓時,灌溉不易,未能開發成良田,當時地廣人疏遂成牧牛之地,故名「牛埔」。後來變成公墓用地,但因都市計劃執行,遂將墳墓盡數遷移,改為住宅區及學校用地。

【回到頁首】 

 

溝仔口:木柵地區地勢由東南略向西北傾斜,木柵、馬明潭、樟腳、下崙尾一帶的水,多經小河溝匯流後,在今辛亥路七段抽水站出口處注入景美溪,故名。清代早期由於地處景美溪下游,因此又稱「水尾」

【回到頁首】 

 

腹:台語稱池塘「埤」。初時該地有一大埤,地形隆起像肚腹,故以埤腹為地名,其地為現今和興路一帶。

【回到頁首】 

 

馬明潭:台語稱積水很深,有水道能常活流者為「潭」,否則為埤。先民初時開發此處,乃一彎形山拗地帶,原之秀明路底、木柵路二段、再興中學校園等地,均積水甚深。其地名由來有數種說法,其中一說法有八名山胞在潭中游泳,一人不幸溺斃,七人環潭而哭,山胞語哭為「馬能」,故名。日據之初明治三十六年(西元1903年)日本人興建今木柵路時以填土石填平。

【回到頁首】 

 

新厝()張姓先民由福建泉州安溪縣大坪新厝地方來台,墾居於此,仍以新厝為地名,今恆光橋北以東的地方。

【回到頁首】 

   

樟腳:先民墾拓今木新路三段一帶時,景美溪對岸的待老坑山上生長了許多原始樟樹林,因此先民以在樟樹林下開墾取為地名,而「腳」字在台語即下的意思。

【回到頁首】 

 

樟腳店仔:昔日開發景美溪南岸,是以頂崙尾為根據地,由此至打鐵寮地方過溪,樟腳店仔遂為最早之店鋪地名,其地在今木新路二、三段交接處,即保儀路路口對面一帶地方。

【回到頁首】 

 

(資料來源: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,王松堂撰述,民國七十二年八月)